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美元与美债

| 人围观 |

清风竹影2025-04-14 17:36:42



@程老湿爱吐槽: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面临重构。战争导致欧洲工业生产下降约 40%,亚洲基础设施几乎瘫痪,国际贸易萎缩近 60%,美国却因为地理位置好,基本没被战火波及,还趁机大发军火财。这个时候,各个国家工业设备啥的都需要进口,而这生意基本都被美国包了。这么一来,美国手里的黄金储备就多得吓人,占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四分之三!

美国在 1944 年提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简单来说就是:美元和黄金直接挂钩,35 美元就能换 1 盎司黄金,差不多就是 1 美元等于 0.9 克黄金,所以美元也叫美金。这么一来,大家用美元就放心了,毕竟它背后有黄金撑腰嘛。而且,你们想买美国的工业品,用美元也方便多了。就这样,美元成了世界货币的老大。

1948-1952 年,美国通过 “欧洲复兴计划” 向西欧注入 130 亿美元(相当于今天 1500 亿美元),其中 80% 以美元结算。

欧洲、日本这些地方工业基础本来就好,战后很快就恢复过来了,贸易也做得风生水起。他们之间的贸易也得用美元,但这些交易跟美国没直接关系,美元就这么在境外流转起来,成了离岸美元。

随着贸易越做越大,需要的美元也越来越多,但这些美元并不回流到美国去换黄金。这下美国可就头疼了,因为印了太多钞票,但这些钞票又不能都换成黄金。

1960 年外国持有美元资产达 210 亿,远超美国黄金储备(价值 180 亿美元),首次出现 “美元悬突额”。

美国黄金储备从 1945 年的 2 万吨降至 1971 年的 0.9 万吨,仅能覆盖对外美元债务的 22%,

1971 年 8 月 15 日,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暂停美元兑换黄金,并对进口加征 10% 附加税。十国集团将黄金官价提至 38 美元 / 盎司,允许汇率波动 ±2.25%,但市场信心已失。

后来美国实在扛不住了,1973 年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不玩了,美元和黄金的汇率不再固定,爱怎么浮动就怎么浮动。

——

美债最初出现在 18 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为筹集战争资金,新成立的联邦政府开始发行债券。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作为首任财政部长,实施了一系列金融策略,包括接管各州的战争债务,这标志着美国国债体系初步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大量发行债券以资助战争开支,美债规模暴涨至 270 亿美元。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美国国会害怕债务规模太大,风险太高,于是创造出一个 “债务上限” 的概念。往后几年,美债规模几乎是贴着 “债务上限” 走。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又给了美国政府大量举债的理由。到 1946 年,美国国债规模已经飙升到 2690 亿美元,几乎是一年翻一番。

之后数十年,发展好的时候,钱就少借一点,遇到棘手问题,就多借一些。美国历届政府也习惯于利用发行美债来解决各种问题,如社会医疗保障、福利改革等。

1985 年,美国从净债权国变为净债务国,此后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而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公共债务迅速膨胀。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为缓解疫情冲击并支持经济复苏,美国政府更是推出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债务负担。

表面上看,美债飙升的主要原因是联邦政府长期入不敷出,政府预算赤字病根难除。

追根溯源,美债底气是美元霸权。凭借美元霸权,通过利率调整转嫁自身风险。在美国利益最大化驱使下,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或激进加息等超常规货币政策,或压低美债收益率,稀释投资者权益;或抬高美债收益率,加速美元回流。

从市场供求逻辑看,只要有人愿意接盘,美国巨债盛宴就永不散席。但从长期来看,如果缺乏实际偿付能力(某一天赖账),举新债还旧债的游戏终有玩不下去的那一天。由盛及衰的变化,往往发生突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进程。

2025 年,美国预计有近 3 万亿美元债券即将到期,其中大部分是短期债务。为了给预算赤字提供资金,美国已累积了 2 万亿美元债务。如果市场无法吸收如此大规模的美债发行规模,那么美债市场将面临巨大挑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