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湘军屠城----曾剃头

| 人围观 |

射趴十一女2025-05-11 17:37:38

“湘军屠城”通常指的是清朝末年,湖南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城市发生的大规模屠杀事件。湘军是由领导的清朝地方军队,主要由湖南人组成。在历史上,湘军屠城指的可能是一些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的城市,在湘军反攻时,湘军往往对这些城市进行暴力镇压,包括屠杀平民、焚烧房屋、摧毁基础设施等。这种大规模的屠杀和破坏在当时的战争中并不少见,反映了战争的极端残酷性
比较大的三次屠城
1. 九江屠城
九江是太平天国控制下的重要城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太平天国的势力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极为强大。1853年,太平天国大军占领了九江,并将其作为战略要地。当时,曾国藩领导的湘军负责对抗太平天国的起义。在湘军反攻过程中,九江成为了一个重大战场。湘军攻占九江后,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屠城行动,屠杀了大量的太平天国支持者以及当地的平民。湘军士兵在攻占城市后,将所有疑似与太平天国有联系的人屠杀殆尽。
曾国藩“接手书,知九江克复,喜慰无量。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2. 安庆屠城
安庆位于安徽省,是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也是太平军在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1861年,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成功地包围了安庆。安庆的围攻持续了相当长时间,最终湘军突破了太平军的防线。安庆的屠城事件发生在湘军占领城市后。随着太平军的溃败,湘军实施了对城市的报复行动,进行了广泛的屠杀。许多当地百姓和太平军的支持者在湘军的暴力行动中丧命。湘军在安庆的屠城,也是清朝军队对抗太平天国的典型表现,暴力程度极高。
曾国藩“二十九日有三垒出降,全数杀之”、“初一日一律踏平,杀贼八千”、“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意。”

3. 南京屠城
南京是太平天国的首都,也是太平军在长江流域的最重要据点。湘军在经过长达三年的围困后,于1864年成功攻占南京,结束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南京的屠城事件是这场战争中最为着名和惨烈的之一。
在攻占南京后,湘军对太平天国的残余力量以及南京的市民展开了极为严厉的镇压。湘军士兵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有大量平民和太平军士兵被杀害。屠城的暴行不仅限于太平军的支持者,许多无辜的南京市民也未能幸免。据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高达数十万,甚至有说法认为死伤人数可能超过了100万人。南京屠城的暴行,标志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彻底失败,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残酷的战争屠杀之一。
1864年七月,湘军曾国荃部攻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立即执行曾国藩的屠城政策,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山,......三日夜火光不息。"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湘军屠城的情景:"......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当时天京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三十二年后,谭嗣同去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赵烈文估计:湘军之屠南京,杀了二三十万人;但后人评估,遇害人数远不止此数,因为太平天国全盛时期南京有一百多万人口,而太平天国灭亡十一年后的光绪元年(1875年),“江宁”(即南京)人口仍不及五十万人。南京人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形容曾国藩,屠杀平民无数。
一位英国军人曾记述过湘军屠杀太平军俘虏的实况:“这批俘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刚出生的婴儿至八十岁蹒跚而行的老翁,从怀孕的妇人,到十至十八岁的姑娘,无所不有。清军把这些妇女和姑娘交给一批流氓强奸轮奸之后,再拖回来把她们处死。有些少女被刽子手翻转过来面朝天,撕去衣服,然后用刀直剖到胸口。这批刽子手做剖腹工作,能不伤五脏,并且伸手进胸膛,把一颗冒热气的心掏出来,被害人直瞪着眼,看他们干这样惨无人道的事。还有很多吃奶的婴儿,也被从母亲怀中夺下剖腹。很多力壮的男俘虏,不但被剖腹,而且还要行凌迟非刑。刽子手们割下他们一块一块的肉,有时塞到他们嘴里,有时则抛向喧哗的观众之中。”


《曾国藩奏折》:“生擒老贼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贼,辄剖肠,剥皮挂树,磔石,见者无不凛凛”。221人全部剥皮挂以树上,蒙到石头上,其惨状可想而之。
《曾国藩奏折》:“各营生擒逆匪一百三十四名,仅予枭首不足恨,概令剜目凌迟”。
《曾国藩奏折》“杀之以祭壕头堡阵亡将士,诸勇犹痛憾切齿,争啖其肉。”(清政府对太平天国战俘都不是正常处死。基本都是虐杀。太平天国被俘虏的那些将领甚至士兵,都是凌迟处死的。)
曾国藩《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太平军“禁止奸淫”,“听民耕种”,“民间耕获,与贼各分其半”,“傍江人民亦且安之若素”。他为要取得胜利,乃大烧大杀,做到“男妇逃避,烟火断绝,耕者无颗粒之收,相率废业”,使太平军“行无民之境,犹鱼游无水之池”,“居不耕之乡,犹鸟居无木之山”。
赵烈文(曾国藩的幕僚)在《能静居士日记》中记载破城后七天时他所目睹的情形:“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据曾国藩记载,湘军“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而贡院幸存”,“自五代以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谭嗣同《谭嗣同全集》写到:三十二年后,谭嗣同游南京时仍听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还屠了安庆。“收城之日,五鼓攻陷,杀戳至辰己,时城中昏昧,行路尚需用炬,至今阴惨之气,犹凝不散,尸腐秽臭,不可向迩......城中可取之物,扫地而尽,不可取者皆毁之。坏垣剜地,至剖棺以求财物。”“通计前后杀毙援贼、城外垒贼、降贼及城中之贼实有四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李榕:《十三峰书屋全集》)
还屠了九江。“城外勇冲杀而入,该逆(城内军民)无路可奔,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奴才等查九江贼窟已阅六年,万余之贼顽梗负固,其中决无善类,设有胁从之民,必早投诚,设计逸出。”
“盖自北路五年连镇、高唐战功之后,未有如此次(九江屠城)之剿杀无遗,不留余孽者矣”,“经此大创,足以寒贼胆而伐贼谋。既可不留余孽并可灰其死守之心”
还屠了宣城。1862年湘军攻下安徽宁国府,进城以后马上开始了大屠杀,城内外数万尸体没人收埋。
曾国藩语:“克城奕以多杀为妥,不可假仁慈而误大事。“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心。”“屠城以泄其愤,迪庵(李续宾字)在九江亦是如此办法。”《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打仗又不行,经常长期围城,把城里人活活饿死,城破,屠城。攻下九江,湘军用了十六个月;攻下安庆,湘军用了十八个月;攻下天京,更是用了二年有余。
李鸿章苏州大屠杀:城内降卒皆屠,具体多少已难考证,一般认为两万多。李鸿章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拴杀伪王六,伪天将五,皆忠逆部下悍党,稍可自娱”。在给郭嵩焘的信中则说,这次“苏州、无锡苦战数月而得之,所以少惬意者,诱斩六伪王四天将,而解散忠党二十万之众”。曾国藩称赞说:“此间近事,惟李少荃在苏州杀降王八人最快人意”,“殊为眼明手辣”。朝廷也称:“所办并无不合”,“甚为允协”!

总结
屠龙术第一式:要想屠龙必先成龙
一定要多杀,攻城后纵兵焚烧抢掠不封刀,以战养战。元清共胜,辽金日民败的主要原因。以后要革命的同志要贯彻学习,慈不掌兵。没有苏联支持,又没钱,再不给手下奸淫掳掠分钱分女人,没人跟你的。
论杀人和酷刑
世界民族之林哪个有中华民族牛?小日子,德三就是孙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