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阿隆索上一次夺冠已过12年,F1发生了哪些巨变?
尽管在21世纪初两夺世界冠军,但自2013年西班牙大奖赛后,阿隆索再未站上F1最高领奖台
费尔南多·阿隆索的职业生涯横跨24年,共斩获32场分站冠军、106次登上领奖台,并两次加冕F1世界冠军。尽管他在2023年转投阿斯顿·马丁车队后一度重返领奖台,但距离他上一次夺冠已过去整整12年。这期间,不仅是阿隆索的生涯轨迹,整个F1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阿隆索的最后一胜:2013年西班牙大奖赛
2013年5月12日,阿隆索在西班牙大奖赛上从第五位发车逆袭夺冠,驾驶法拉利赛车举起了第32座冠军奖杯。此后,他辗转多支车队、短暂退役又复出,却始终未能再尝胜利滋味。而F1的规则、技术、车队格局乃至文化,也在这12年间彻底革新。

新王登基:四位世界冠军崛起
阿隆索的“冠军荒”期间,F1见证了四位世界冠军的崛起,其中两人首次加冕。2013年,维特尔为红牛车队拿下个人第四冠,随后梅赛德斯开启统治时代,汉密尔顿在2014年、2015年夺冠,队友罗斯伯格则在2016年夺魁,此后汉密尔顿又连夺四冠。2021年起,红牛与维斯塔潘接过霸权,连续四年包揽车手总冠军。
动力革命:混动引擎时代来临
2014年,F1引入涡轮增压混合动力引擎(V6+混动动力单元),旨在提升引擎的可持续发展程度。新动力单元由V6内燃机与MGU-K(动能回收系统)、MGU-H(热能回收系统)组成,通过回收刹车能量和废气热量储存电能,成为全球热效率最高的引擎。
阿隆索曾因迈凯伦-本田合作初期的动力劣势吃尽苦头,甚至在2015年日本站怒斥引擎为“GP2 Engine”。然而本田卧薪尝胆,最终在2022-2023年助力红牛连夺车队总冠军。

安全革新:“Halo”保命
2018年,F1引入钛合金“Halo”头颈保护装置,以应对2014年比安奇事故后的安全升级需求。这个可承受双层巴士重量的装置一度引发争议,但随后多次拯救车手性命——如2020年格罗斯让巴林站火海逃生、2022年周冠宇银石站翻车事故。
破圈效应:《极速求生》重塑F1
2018年,网飞纪录片《极速求生》将镜头对准围场幕后,聚焦中小车队故事(如哈斯车手与领队施泰纳的英语课)、车手恩怨(维斯塔潘与里卡多),甚至记录了阿隆索2018年退役时刻。该系列彻底改变了F1的粉丝结构,吸引大量新观众,并推动车手与车队展现更多个性。

车队洗牌:消失、改名与新生
2013年的11支车队中,卡特汉姆和马鲁西亚已消失;莲花更名为雷诺,之后又更名为Alpine,印度力量经历破产重组后变为阿斯顿·马丁;红牛二队先后更名为AlphaTauri→RB→Racing Bulls;索伯变身为阿尔法·罗密欧,2024年恢复原名并将在2026年成为奥迪厂队。哈斯车队则自2016年加入后稳居中游。
技术回归:地面效应重启
2022年新规以“地面效应”为核心,通过复杂底盘设计减少乱流,提升超车机会。这一理念复刻自1980年代,规则实行初期因赛车“海豚跳”(高速颠簸)引发车手不适,但经过调整后实现了更紧密的追逐战和更刺激的轮对轮战斗。尽管红牛仍在新规下建立统治,直到近年竞争才逐渐激烈。

赛道版图:传统与新兴交织
2013年的19站赛历包含马来西亚、德国、韩国和印度站,如今这些赛道已被踢出赛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迈阿密、拉斯维加斯站加入,中东新增沙特与卡塔尔站。经典赛道如荷兰赞德福特(2021年回归)、伊莫拉(2020年回归)也重回赛历。2025年,F1将迎来创纪录的24站比赛。
12年过去,阿隆索仍在赛道上争取自己职业生涯的第33胜,而F1早已驶入一个更快速、更安全、更娱乐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