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孙立平: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

| 人围观 |

蒋勤勤2025-05-25 17:36:45

多棱镜中的中国经济对于现在中国的经济状况,人们的看法分歧非常大。


有的说好得很,有的说糟得很,而且似乎都有根据。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国内外对此的看法也有明显的差别。那么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我想可以用多棱镜做一个比方,从不同的侧面看,看到的东西非常不一样。如果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看,这些年中国科技创新的进步非常快。


2024年年 6 月 15 日《经济学人》发表的一篇封面文章说,中国已成为科技的超级强国。黄仁勋在访问北京回到美国后多次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并不落后于美国”,两国技术差距“非常、非常小”。


黄仁勋指出,中国在AI领域的追赶速度远超外界预期。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技创新是与产业链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从产业链的角度说,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极强的竞争力。过去这些年,中国已经从劳动力红利开始转变为产业链红利。中国制造业的产能已经占整个世界的32%。


中国制造业七大行业中,有五个产业的产能超过全球的需求;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今年年初,德银的一个报告讲了这么几个判断:在服装、钢铁、造船等这些传统领域,中国已经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电信设备、核能、高速铁路、电动汽车等高附加值的领域中,中国已经处在第一梯队的位置;在高科技领域,中国技术实力已经达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形成了极强的竞争力。


但经济的疲软也是一个事实。这不仅仅表现在宏观统计数字上,更表现在人们的体感上。现在不少企业都处在一种勉力支撑的状态,商业的萧条肉眼可见,失业减薪更不是个别现象。


前些天,我去一个饭馆吃饭,生意很好,晚上基本满座。我说生意不错啊,现在餐饮能挣钱不容易啊。饭馆的朋友说,孙老师,我们生意是不错,但生意不错和赚钱是两回事,只是赔的少一点而已。现在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是循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路在哪里?概括地说,目前有三种不同的回答:一是刺激,二是创新,三是体制改革。这些观点当然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我的看法是,现在这些不是症结。现在中国经济的真正症结是循环。


我们可以从下面三种模式的比较中,理解经济循环的含义。苏联模式:两个脱节。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同一年,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在苏联试射成功。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遨游太空,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但你知道苏联是什么时候生产出第一卷手纸的吗?是1969年的年末,而且,其设备还是从英国购买的。也就是说,在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12年后,苏联才生产出第一卷上厕所用的手纸。


这说明什么问题:科技与经济是脱节的,经济与民生是脱节的。美国模式:向科技无尽探索。在当今世界上,美国的创新能力可以说首屈一指。而且这个创新一波接着一波,不断向前推进。而美国经济中的一个致命问题是:信奉“向科技无尽探索”,但却越来越难实现“创新-市场变现”的闭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产业链支撑。


产业空心化使得美国经济缺失大规模生产场景和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所以莱特希泽说,真正的创新是产生于实验室与车间的碰撞,产业空心化将削弱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模式:“创新-市场变现”的闭环。美国一个智库曾经对中国11个高科技行业创新能力进行超过20个月的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形成了“创新-市场变现”的闭环;许多技术一旦被中国体系采用,就会启动一个积极的循环:在开始的时候,众多中国公司以较低的质量和价格生产这项创新,不久,那些更成功的公司会进行持续的产品改进和深度流程创新;之后,规模较小的公司被淘汰,规模经济开始显现,形成了降低成本和增加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现在的问题就是,科技创新的进展很快,产业链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那为什么经济还处于疲软的状态?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还没有很好地解决经济与民生的衔接,还没有形成“创新-市场变现-民生消费”的闭环。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似乎是在与出口形成闭环。但在这个闭环中,缺乏一种将经济增长转化为就业、收入、消费的有效渠道。


所以,能够打通这些堵点,使中国经济能够正常循环,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面对的真正挑战什么什么?关于疏通这个堵点当中的具体问题,我在《消费的堵点究竟在哪里》一文中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讨论,在此不再赘述。这里我想从更深层的背景来谈谈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第一,世界性的大规模消费浪潮已经退潮。如果我们从大的角度来着眼的话,可以说,过去一两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包括很多新兴经济体的拔地而起,都是与一个最基本的背景分不开的,这就是电气革命的推动。


特别是在二战之后,电气革命积累的成果的不断外化成一系列可以个人或家庭直接拥有的崭新产品。按照熊彼特的说法,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要经过一个环节,就是要引起一场商业革命和消费革命。


二战后,特别是进入70年代,随着家电大规模量产和成本的降低,人类社会迎来了一个电气革命在消费上的爆发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这个消费革命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历史上可能空前绝后的消费浪潮。但到目前为止,这个消费浪潮已经进入退潮期。第二,财富效应的反转。有大量新型的消费品被制造出来是一回事,人们能不能消费得起是另一回事。而中国这次大规模集中消费浪潮的形成,在前半段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收入有了显着提高;在后半段则是因为,有了一个造富的新机制,这就是房地产。不管现在人们对房地产的造富效应如何评价,房地产造富效应对这轮消费浪潮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过去几年中,这种财富效应已经由正转负。


有人估计,中国大部分城市的房价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一左右。这就导致人们的心理预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于是,有人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过去几年中,社会有效需求下降所表现出的烈度,远远超过宏观经济指标的萧条状况。第三,国际经济贸易秩序变化的冲击。毋庸讳言,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是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密不可分的。但现在国际贸易秩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于中美贸易冲突的第一阶段,现在很多人是争论赢与输的问题,我的看法是,现在只是喘口气,或者说只是一次火力侦查,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场关税大战后,国际贸易秩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早在十几年前,克鲁格曼就讲过这个问题。他说: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以不断增长的消费替代不可持续的投资。


他当时预测15年后的中国经济时说,全世界不会任由中国低价商品冲击他们本国生产和市场,等多数国家意识到这点,就会抵制中国商品,那中国经济就会有问题。所以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在问题还没出现时,要让老百姓有钱。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提振内需,而内需需要老百姓有钱。所以,前些天我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我们不但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消费能力,我们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繁荣的经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