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被边缘化的文科:不是文科没用,是学校的文科没用

| 人围观 |

炉中火神2025-07-05 17:37:03

近年来,关于文科教育“无用论”的甚嚣尘上,甚至有声音将文科与“服务业”、“靠舔”等词语画上等号,这背后实则反映了我国教育体系在文科教育上的深层次危机。

文科的“无用”并非学科本身的宿命,而是当前教育模式与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产物。

一、文科的“无用”是教育体系的耻辱,不是学科的宿命

当张雪峰的直播间里充斥着“文科就是服务业,得靠‘舔’”的论调时,背后隐藏的是无数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的困境与自嘲。

他们并非不努力,而是接受的教育内容与方法,使其难以适应甚至理解真实世界的运转逻辑。

许多人所学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史哲,而是沦为“考公考编通关秘籍”,经典着作被束之高阁,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用PPT字体糊弄学分”的生存指南。

高校文科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为“知识废墟”。

教师照本宣科,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学生被动地追求绩点和考研,以此掩盖内心的迷茫与焦虑。

这绝非文科本身的失败,而是教育体系深层溃烂的体现。

如果将文科比作一个武器库,那么我们的学校塞给学生的,往往是那些锈迹斑斑、早已过时的匕首,却对那些真正能在现代社会中“保命”甚至“制胜”的枪炮闭口不谈,更遑论传授使用之法。

举例而言,有多少文科生真正深入学习过米塞斯的 “人的行为学”?这门深刻揭示计划经济致命缺陷的学科,曾让哈耶克凭借其理论预见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其洞察力至今仍具指导意义。

然而,在当今的文科课堂上,它却常常被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条所淹没,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连米塞斯、哈耶克是谁,都没听说过。

再比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撕碎了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市场”的理想化童话,深刻指出真实世界的经济是一个动态的企业家不断发现机会和纠错的过程。

这种充满活力、贴近现实的思维方式,本应成为文科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却往往被边缘化,成为少数自学者的“地下知识”,这无疑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市场需求在进化,文科教育却在“考古”

文科生就业难的本质,并非市场不再需要文科人才,而是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错配。

当自媒体、人工智能、全球化协作等新兴力量不断重塑着社会结构和就业市场时,我们的高校文科教育却仍然固守陈规,还在用“莎士比亚字号过小的PPT”和“博物馆自拍教学”等形式填充课堂。

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那些能深刻分析用户心理、策划引人入胜的品牌叙事、高效应对公关危机、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然而,学校大量输出的却是只会死记硬背“文学史分期”的“答题机器”。这并非市场抛弃了文科,而是文科教育主动选择了“躺平”,未能及时调整方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脉搏。

反观那些在市场中真正发挥作用、被证明“有用”的文科知识,它们几乎都在高校的“围墙”之外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个是逻辑学:在信息爆炸的社交媒体时代,它教你如何识破统计数据的陷阱,看穿“专家”话术的逻辑漏洞,在海量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无疑是现代人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然而,在当今的哲学系中,却鲜见真正能将逻辑学应用于实战分析的课程。

第二是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它以“主观价值论”颠覆了传统功利主义的机械算计,用“市场过程理论”深入解释了创新如何自发产生、扩散并推动社会进步。这些深刻的洞察本应成为文科生的思维利器,帮助他们理解复杂商业世界的内在逻辑,却往往只在张维迎等“异端”学者的着述中流传,难以进入主流教学体系。

再比如说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并非简单地教授学生复读“辩证法三定律”,而是训练学生质疑一切“理所当然”的结论,包括质疑自己固有的认知。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曾指出,这种能力是“文科的根基”。然而,在当下以绩点为导向的内卷教育模式下,这种宝贵的能力常常被碾压成齑粉,学生们更倾向于接受标准答案,而非独立思考和质疑。

三、自学者的逆袭:文科的“地下知识网络”

吊诡的是,那些真正“有用”的文科知识,早已被主流教育体系边缘化,反而成为了一群“自学者”的秘密武器。他们不拘泥于学院派的框架,主动探索知识的边界,并在实践中验证其价值。

当大多数理工科学生沉迷于代码和技术细节时,一些文科背景的自学者,凭借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货币的非国家化》等着作的深入研读,在经济寒冬中预判政策风险,提前调整策略,从而巧妙避开了裁员大潮,稳稳立足。

当金融从业者盲目追捧复杂的数学模型时,另一些人则运用米塞斯的货币理论,在房地产和股市的狂潮中,清晰地看清了泡沫的本质,提前规避风险,成功逃过了一次次血洗。

当全社会弥漫着“躺平”的情绪时,还有人从柯兹纳的企业家精神理论中汲取力量,勇敢地投身自媒体创业,通过内容输出打破职场天花板,实现了自我价值。

这些真正“有用”的文科知识,并非来自教授的课堂灌输,而是散落在图书馆的冷门书架上,存在于加密社群的深夜讨论中,诞生于跨界实践的不断试错里。

文科的真正尊严,恰恰属于那些拒绝被“有用无用”的功利主义绑架、敢于探索真理的自学者。他们用行动证明,文科并非无用,而是其内涵远超现有教育体系所能承载的范畴。

四、结语:文科不是避难所,而是思想的野战军

文科的危机,从根本上讲,是教育体系对人类精神维度和批判性思维的绞杀。

当整个社会都习惯于用“起薪”和“考公上岸率”来衡量一切知识的价值时,那些看似“无用”的学科——哲学对自由的终极追问、历史对暴政的深刻反思、文学对复杂人性的细腻勘探——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无用”的奢侈品,甚至成为被嘲讽的对象。

然而,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

正是米塞斯凭借其深刻的经济学洞察,预言了计划经济的必然崩溃,为人类指明了方向。正是哈耶克运用其卓越的政治学智慧,深刻警告了极权主义的巨大风险,捍卫了自由的价值。

这些在当时被某些人视为“无用之学”的知识,在人类文明的关键时刻,曾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文明的进程。它们提供了理解世界、预测未来、指导行动的深刻框架。

今天,如果还有人固执地认为文科无用,我们不妨进行一番深刻的反问:是你所学习的文科知识确实无用,还是你根本没有真正学会如何“用”文科,将这些宝贵的思想武器应用于理解和改变现实世界?

文科并非一个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更不应是僵化教条的桎梏,它理应成为一支冲锋在前的“思想野战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和精神指引。

只有当我们重新审视和市场化改革文科教育,让它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发挥文科的巨大潜力,培养出能够洞察社会、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