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肃清余毒的政治漩涡

| 人围观 |

Thaw2025-07-25 17:45:33

“肃清苗华余毒”的消息如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涟漪。2025年7月,中央军委印发规定,要求“全面肃清流毒影响,重塑政治干部形象威信”,矛头直指前海军上将、中央军委委员苗华。此前,类似“肃清余毒”的提法曾用于徐才厚、郭伯雄等落马高官,绵延十余年的反腐运动似乎从未停歇。从“打虎拍蝇”到“肃清余毒”,中国政治生态中的这场持续清洗究竟意欲何为?其必要性何在?又对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本文结合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剖析“肃清余毒”的逻辑与代价,试图揭开这场政治漩涡的真相。

一、肃清余毒的典型案例

过去十余年,中国反腐运动以“肃清余毒”为名,针对多位高级官员及其派系展开了大规模清洗。以下是几个标志性案例:





徐才厚与郭伯雄:军队反腐的起点
2014年至2016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郭伯雄相继落马,被指控贪腐、滥权。徐才厚被控受贿数亿元,郭伯雄则被判处无期徒刑。官方随后提出“肃清徐才厚、郭伯雄流毒”,要求军队全面清除其在人事、采购等领域的恶劣影响。据《人民日报》报道,此后数年,军队内部展开了多轮排查,涉及上百名高级军官,众多军方项目被重新审计。



周永康:政治局常委的陨落
2015年,前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名被判无期徒刑。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落马的最高级别官员,周永康案震动政坛。官方强调“肃清周永康余毒”,要求政法系统清除其在公安、司法领域的派系影响。据新华社统计,2015年至2017年,政法系统约20万名干警受到纪律处分或调查。



苗华与何卫东:军队清洗的新篇章
2024年11月,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华被免职,2025年官方进一步提出“肃清苗华流毒”。同期,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因“长期未公开露面”被传已遭调查。X平台上,有用户评论称,苗华与何卫东均为习近平亲自提拔的将领,其被清洗反映了高层对军队忠诚度的极度敏感。

这些案例显示,“肃清余毒”不仅是针对个人腐败,更是对其政治网络、意识形态影响的全面清算。这种做法贯穿军队、政法、地方等多个领域,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堪称中共历史上少见。

二、肃清余毒的必要性剖析

“肃清余毒”作为反腐运动的延伸,其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巩固权力与维护忠诚
习近平上台以来,反腐被视为巩固个人权威的重要工具。政治学者吴国光指出,肃清余毒不仅是清除腐败,更是消除潜在的政治威胁。苗华、何卫东等人的落马表明,即便是“自己人”,一旦被怀疑不忠,也可能成为清洗对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强化了中央集权,确保了政策执行的统一性。



重塑制度信任
腐败侵蚀了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尤其在军队、政法等关键领域。徐才厚、郭伯雄案暴露了军队采购中的巨额贪腐,周永康案则揭示了政法系统的“黑幕”。通过“肃清余毒”,官方试图恢复公众对党政机构的信任。据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李成分析,反腐运动在2013年至2018年间追回约3000亿元赃款,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客观上提升了政府形象。



防范派系与分裂风险
中共历史上,派系斗争常威胁政权稳定。徐才厚、郭伯雄被指控培植“私人军队”,周永康则被认为形成了“政法系”。肃清余毒旨在打破这些派系网络,避免地方或部门形成独立于中央的权力中心。《剑桥政治学杂志》研究显示,2013年至2017年的反腐运动有效削弱了地方派系对中央的挑战。

三、肃清余毒的代价与影响

尽管“肃清余毒”在维护政权稳定和打击腐败方面有其必要性,但其代价与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政治不稳定与信任危机
持续的清洗制造了政治不确定性。苗华、何卫东等高层的突然落马,引发外界对中共内部稳定的质疑。《亚洲协会》报告指出,习近平的“超级集权”与频繁清洗并存,导致政策波动和官僚惰政。官员为避免风险,倾向于“躺平”,影响行政效率。X平台用户评论称,习近平对亲信的不信任反映了其“严重的不安全感”,可能进一步加剧内部矛盾。



军队士气与战备能力受损
军队是肃清余毒的重点领域,但频繁清洗对士气和战备造成负面影响。《路透社》分析,苗华等人的落马暴露了军队内部的腐败根深蒂固,动摇了习近平对军队现代化的信心。军队采购丑闻导致部分武器装备质量存疑,可能削弱中国在南中国海、台海等地区的军事威慑力。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间接代价
反腐运动虽追回巨额资金,但也导致官僚系统效率低下。《半岛电视台》指出,官员因害怕被查而不敢决策,影响了地方投资和项目推进。2013年至2023年,约230万名官员被调查,部分地区行政几乎停摆。此外,持续清洗加剧了社会对政治透明度的不信任,抑制了创新与改革动力。



国际形象与外交风险
频繁的高层清洗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稳定的担忧。《政客》杂志评论,习近平的“斯大林式清洗”可能导致其在国际事务中误判,例如在台海或南中国海问题上采取冒险行动,以转移国内压力。这不仅影响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可能削弱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

四、肃清余毒的反思与出路

“肃清余毒”作为反腐运动的延续,既是中共维护执政合法性的手段,也是其内部权力斗争的体现。然而,单纯依靠清洗难以根治腐败或派系问题,反而可能陷入“越反越腐”的怪圈。要摆脱这一困境,中国需要在以下方面寻求突破:





建立制度化反腐机制
当前的反腐依赖于政治忠诚而非法治,容易被视为“选择性执法”。建议完善《监察法》,设立独立的司法监督机构,减少反腐的政治化倾向。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强化透明的公共财政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平衡忠诚与能力
频繁清洗虽能确保忠诚,但也导致人才流失。苗华、何卫东等人的落马表明,即便是习近平的亲信也难逃猜忌。未来需在选拔干部时平衡忠诚与专业能力,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避免因忠诚优先而牺牲治理效率。



增强政治透明度
肃清余毒的模糊措辞和不透明过程加剧了公众疑虑。政府应公开清洗的依据与结果,增加程序正义。例如,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调查报告,说明被清洗官员的具体问题,减少谣言和猜测。



推动军队现代化改革
军队反腐应与现代化改革同步推进。建议加快军队采购的透明化,建立类似美国国防部的审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同时,加强军官培训,提升士气与战斗力,弥补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走出肃清余毒的怪圈

从徐才厚、郭伯雄到苗华、何卫东,“肃清余毒”已成为中国政治的显着特征。这场运动在打击腐败、巩固权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高昂代价——政治不稳定、军队士气受挫、经济效率下降与国际形象受损——同样触目惊心。肃清余毒的背后,是中共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权力与治理的矛盾。唯有通过制度化、透明化的改革,中国才能摆脱“清洗怪圈”,实现长治久安。否则,这场政治漩涡可能将国家拖入更深的困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