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和韩国人一起吃橘子。”
三小时后,这条帖子被顶上了首页。评论区炸了。


“抱歉,我只是通过谷歌搜到这个帖子,因为我的韩国姐夫嚼橘子的声音快把我逼疯了。”
“受害者原来不只有我,至今听到嚼橘子声都心有余悸。”

韩国人吃饭,堪称西方世界的精神暴击素材库。
无论是去首尔旅游的背包客,还是在洛杉矶韩国城长大的ABK,都对韩国人吃饭太躁这一现象深恶痛绝。

“从韩国回来以后,我患上了‘恐音症’。每天只能吃些流食。”
“但Youtube不打算放过我,时不时弹出的拉面广告就像惊悚片,他们早晚会把我变成第二个杰克·托伦斯。”
评论区哀嚎声此起彼伏,恨不得建议联合国将韩国人进食噪音列入酷刑清单。



有美籍韩裔剖析童年阴影:“小时候邻居大婶的串门简直是我的梦魇。”
“奶奶和她会啃一晚上东西,嘴里塞满东西聊天,吃饱了就呼噜噜的喝汤,然后继续聊天。”
“加上金属碗筷,那不是碰撞声,是魔鬼用生锈的铁钉在刮我的脑髓。”

在大多数国人眼中,韩国人吃饭最多是一场没活硬整的浮夸综艺秀。
而韩国餐厅此起彼伏的牛叫声掀起的更多是对猎奇现象的窥探,让人忍不住掏出手机开启人类观察模式。
但在西方人眼中,这就是赤裸裸的耳膜摧残。


更别提那些韩式吃播,主播将麦克风塞贴近鼓胀的腮帮,放大每一声黏腻咀嚼,西方观众在“好香”与“想吐”中精神分裂。

“我在韩国工作了13年,外出就餐只选空店或音响炸裂的餐馆。”
“K-POP能吞噬那些高达70分贝的咀嚼声浪。”
“但唯有一种情况我会马上离开,三人以上,拿着烧酒瓶的韩国人。”

即便回了国,也烙下了跨文化PTSD。
“离开首尔半年,纽约地铁里章鱼cos仍能激活我的脊髓反射——我像个听见枪响的越战老兵,连滚带爬扑向紧急制动阀。”
“我朋友以为我磕了药。”

或许韩国人自己也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表达美食愉悦的“嗯啊”会让西方人汗毛战栗。
本土媒体也多次发出疑问,最后给到的答案不是文化差异,就是世代冲突。


韩国中央大学闵秉哲教授曾说过:“习俗并非一定是错的,但从外人的角度来看,某些行为确实颇为独特。”
“韩美两国因文化习惯差异而产生的误会,往往不只是简单的不便,还会升级为法律问题或国际纠纷。”

因吃饭问题引起的国际纠纷倒也罕见,不过本地轶事则是层出不穷。
就在上个月,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因在地铁上大声吃炸鸡,被韩国警方就地逮捕。
据悉事后还要对其进行造成公共骚乱的指控,并拘留。
该事件也终究是传到了西方媒体耳中,对此大赞:“这就是韩国社会对人际和谐与自我克制的极端重视。”

饮食差异引起的冲突往往体现在跨国婚恋上。
韩国曾播出一档名为《眼神交流》的综艺,记录俄罗斯儿媳与韩国婆婆相处的日常。

本就因文化冲突僵持的关系,被一碗拉面土崩瓦解,大战在饭桌上一触即发。
儿媳直接道出:“吸溜声简直要杀死我。”
婆婆怒回:“西八,拉面广告的吸溜声比我的响多了。”

对于韩国人吃饭太投入这件事,也不都是一水的指责,reddit的评论区也不乏一些看透本质的智人。
“过去我对此极为困扰,直到有年我刻意独自去面馆,偶尔学着周围人吸溜地吃面。这种‘疗法’竟让我逐渐释然,如今甚至能享受这种吃法。”
“后来我发现,西方人喝咖啡和茶时其实也会发出声响,但我并不介意。可见这更多是心理认知问题,我们需要重新界定某些食物的‘声音权限’。”

其实这场争议背后,不过是不同族群对“正常”的定义权争夺。
西方贵族花三百年修炼的“闭嘴咀嚼”,本质上也有点用刀叉当刑具驯化人类本能的意思,生怕吃饭出声暴露自己也是要排泄的哺乳动物。

三百年才达成的装逼成果,在韩国人的尽心干饭学前支离破碎,相信没有一个傲慢的红脖子会接受。
不过也别吧唧的太响,不然隔壁桌的游客要以为福岛又核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