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美团优选的倒闭与“放贷瘾”:中共体制下巨头企业为何不干实业,只爱金融?

| 人围观 |

狂舞的大屌2025-07-26 17:38:44

中国的“社区团购大战”曾在2020年如火如荼,巨头扎堆,美团优选、阿里盒马集市、拼多多多多买菜、滴滴橙心优选等纷纷高调入局。然而短短两三年时间,美团优选率先败退,其他巨头也陆续收缩甚至退出。美团优选的倒闭,不仅揭示了资本逻辑的失败,也暴露出中国大企业普遍热衷“放贷”、逃离实业的深层问题。

一、美团优选为何倒闭?这场烧钱竞赛注定失败
1. 商业模式先天缺陷
社区团购主打“生鲜+拼团+次日自提”,看似高效低价,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履约成本、冷链压力、品质波动与售后问题。相比传统商超,社区团购反而更烧钱更复杂。
2. 巨头间的“价格战内耗”
平台之间靠“补贴换市场”,用户“哪家便宜去哪家”,最终养成了薅羊毛习惯,而不是忠诚客户。烧钱换市场没有持续收入支撑,反而把赛道变成比谁亏得起的游戏。
3. 供应链能力虚高
美团并不具备农产品上游的采购整合能力,依赖中间批发商,成本无法压低;再加上末端自提点管理混乱,履约服务频频翻车,用户体验快速下滑。
4. 政策打击
中共中央曾发文点名“互联网巨头不得通过低价倾销扰乱市场秩序”,直接遏制了社区团购的烧钱行为。“别让互联网思维跑偏了”这句话,几乎敲响了丧钟。
社区团购,本质是巨头抢小摊贩饭碗,与民争利,注定失民心,也无法长久。

二、为什么巨头都在放弃实业,热衷搞放贷?
这一现象不止出现在美团,几乎所有中共扶持下的民企或国企,都绕不开“搞金融”的诱惑,比如:
美团搞“美团借钱”;
京东搞“京东白条”“金条”;
阿里搞“花呗”“借呗”;
拼多多也推出了“多多金融”;
国企如中石化、国网也都有旗下金融平台;
连地产公司恒大、碧桂园也都设金融子公司放贷圈钱。

根本原因:放贷太赚钱,实业太难做
✅ 放贷的逻辑:
利润率高(年化20%~30%不是梦);
无需重资产、不用囤货、没售后;
还能利用用户数据精准“杀熟”。

❌ 实业的现实:
利润微薄、周期长;
受制于原材料、人工、政策;
税负重、监管严、创新门槛高。
因此,中国的大企业从“做实业”逐渐异化成了“搞金融”。一个卖外卖的美团,不是专注优化骑手福利和商户服务,而是鼓励用户借钱点外卖。一个卖手机的小米,也做小米金融;一个做电商的京东,也靠金融收入补贴主业。

三、中共模式下“伪巨头”的金融瘾:体制诱导的错配
1. 政策鼓励金融创新,却不保护实业利润
在中国,做制造业可能利润3%,但放贷可以轻松赚30%。政府过度金融化的鼓励政策,导致资源错配,实体空心化。
2. 对“金融科技”的迷信
只要打着“科技+金融”的名号,就更容易融到资、得到政策红利和媒体支持。
3. 缺乏产权保障、法治保障
搞实业投资大、周期长,但法律保护弱、政策变动大,搞不好血本无归。相比之下,放贷快进快出、风险可转嫁、收益高。

四、未来的警告:当巨头都爱“放贷”,社会将失去生产力
实体产业被掏空,社会不再创造真正的价值,只在金融内部空转;
普通人沦为“高利贷的用户池”,负债率升高,消费透支,社会不稳;
年轻人不愿创业、不敢做实事,只想搞流量、搞金融、搞副业;
长远看,整个国家将陷入**“脱实向虚”的死亡螺旋**。

✅ 结语:一个不能支持实业的国家,终将失去未来
美团优选的倒闭,不是项目本身的问题,而是中国大环境对实业的敌意。一个正常社会,应该鼓励企业提供好服务、生产好产品、回馈用户;而不是鼓励企业放贷给用户消费、赚取利息、套牢未来。

当一个国家的巨头都变成“民间银行”,它的“创新”也就走到了尽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