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时,一个小伙伴跟我说准备做某平台的账号,还说如果需要某方面的自媒体课程,其可以分享给我。这话一听,我就知道小伙伴囤了很多课程,最后多数都放那吃灰。我望着架子上的书,多数都没拆封,但当时就想要那些书,拿回家后就成了摆设。
这是不少“积极废人”的生活状态,一边积极,一边摆烂,囤课囤书囤各种能自我提升的东西,但却不曾认真学过。
该现象所展现的是当代人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困境。我敢打赌,凡是买了一堆书没读、报了一堆课没上、心中有无数欲望的人,几乎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
囤书不读,报课不上……这种“囤积型学习”的心理补偿机制,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的自我投资幻想”。
人们通过占有知识载体来缓解焦虑,仿佛拥有了它们就等于掌握了知识。这种行为背后是“即时满足”的心理——用购买行为替代真正的努力,获得短暂的自我安慰。
不少健身房的收费来源,便是人们以为付了费,就拥有了肌肉和健康。而事实是,等到会员过期,部分人只去了一次,那就是办会员的那天。
另外,喜欢囤积的背后也是“多线程欲望”导致的注意力涣散。你是否曾想过要全方位发展,学英语、健身、写作、考证……一个人同时追求多个目标,这时会事与愿违,大脑会陷入“选择困难”。
身边一个小伙伴在知识付费最火的那年,除了上班时间,其他时间都被各种课程填满。一个月以后,小伙伴精神萎靡,原想每个课程都学好,但精力不够,最后挑了自己最喜欢的写作认真学习。
每个目标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而资源是有限的。最终,所有目标都因缺乏深度投入而半途而废。
囤积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认知与行动的割裂。
首先,是缺乏“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即“对思考的思考”。多数人只关注“学什么”,却忽略了“如何学”。就像盲目囤书却从未制定阅读计划,报名课程后从未复盘学习效果。
这种“无意识学习”导致知识无法内化为能力。我们都知道减肥要管住嘴,迈开腿。
但曾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妈妈辈的阿姨每天都会跑步一两个小时,其运动强度大,但几年下来,其体重和大肚腩却始终没减下去。后来友人发现是没管住嘴,因为每天运动消耗大,因此,跑完后阿姨都会去大吃一顿,直到吃到十分饱为止。如果阿姨的元认知能力强,那么就能早些知道问题所在,也能早点实现目标。
元认知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看待世界的维度更多一层,相当于开了‘上帝视角’,而不仅限于自己的‘有限视角’。
其次,是对“舒适区边缘”的逃避。
成长需要突破舒适区,但多数人停留在“拉伸区”(略高于当前能力)的边缘徘徊。
就像一个小伙伴说喜欢写作,但却迟迟不动笔。一会儿是网络不好,一会儿是心情不顺,总之未能在这个领域有所进展。
但真正的成长发生在“刻意练习”中,而刻意练习往往伴随痛苦。一个姐姐自决定锻炼身体后,从跑一公里开始,慢慢跑到五公里,心情好时,还能多跑一些。最初的一公里,她喘得厉害,而且时常跑岔气,捂着肚子走。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她能一口气跑完了。
最后,是“即时反馈”缺失的挫败感。
现代人习惯了短视频、游戏等即时反馈,而学习、健身等长期目标需要延迟满足。当短期内看不到成果时,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进而放弃。
这就像前面那个想写作的小伙伴,其准备好写时,网络卡未能完成,网络好了又不知道写什么,未能完成……最终没有什么成品,只剩满满的挫败感,遂放弃。
而偏偏学习是反人性的,且其成果可能要较长时间后才能显现。因此,不少人想学某个课程或技能,是从入门到放弃。
那如何破局,让我们从“囤积者”到“践行者”的转变?
1、“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过多的选择。”曾有人做过实验,一个店的菜单只有几种,人们点餐速度快。而当其菜单种类增加,多达几十种后,顾客反而不知道吃什么,其决策时间变长了。若想有所成就,应该目标聚焦。每年只设定1-2个核心目标,比如“一年精读12本书并输出笔记”。当我们将时间和精力都专注于重要的事上,成果自会来。另外,我们也要学会断舍离,定期清理未读的书、未学的课程,避免“知识负债”。
2、“最小行动”的启动策略
《微习惯》一书提到微习惯,更容易成事。将大目标拆解为“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行动,其阻力降低,更容易达成目的。比如每天读5页书、写100字。比如最初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从五分钟开始,无论看多少,都让自己看五分钟。时间长了,也就不抗拒阅读了。我们可以尝试5分钟法则。也就是告诉自己“只做5分钟”,折往往能进入“心流”状态。比如有一阵子我跑步,下楼后我告诉自己就跑一圈,而一圈大概就四五分钟。跑完一圈后,我又觉得不能浪费下楼的时间,又走了两圈。就这样,我可以无痛下楼跑步了。万事开头难,故我们需要想办法让第一步变得简单,就像吃饭一样自然。
3、“反馈闭环”的构建
托尼·罗宾斯说:“反馈是成长的关键,当你听到它的时候,别把它当作批评,而是当作是一种指引。”因此,若当下的我们在某方面做得不好,我们可以当作这是对我们的指引,指引我们用对的方式拿到结果。我们可以用输出倒逼输入,通过写作、分享、实践等方式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是最好的学。当我们能给他人讲清楚时,也就学透了,因为可以讲出来,且教会他人。另外,我们还可以量化记录。巧用工具记录进度,将成长可视化。比如我最初开始写作源于一篇文章有五六十的阅读。当时我想,既然可以有五六十,日后就能有几百上千的阅读量。于是,我在写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4、“元认知”的刻意训练
每天花时间复盘自己的一天的行为,想一想自己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做,又得到了什么结果。比如想写作的人,先明白自己为何而写?这一点决定了你可以走多远。另外,还能用第三视角观察,想象自己是旁观者,审视自己的行为模式。曾有一个小伙伴说,为了写出好文章,她会用读者思维反复打磨文章。写作者是一个视角,读者是另一个视角,这两者看到的问题不同。知识不是用来囤积的,而是用来践行的。
与其在“买买买”中自我感动,不如静下心来,把一本书读透、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正如《认知觉醒》所强调的:“成长是反人性的,但唯有突破舒适区,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随便看看
- [亚洲] 春光无限好 [26P]
- [欧美] 柔软的身体 [28P]
- [开盘] [技术区大乐透]第24124期 投注截止时间:2024-
- 妹子的新玩具[14P]
- 分享几个大号的套套(PS:看了“那些说套套太小装不下的
- 和妹子去开房[16P]
- [写真] 玩SM尺度大 [ 20P]
- [写真] 陈佩奇-辣妹日记CL诱惑迷人[32P]
- 大家有没有写原创黄文赚钱的平台介绍?OnlyFans可以吗
- 推荐一部英剧《殊途同归》
- 聪明壹休哥|令人作呕的“歌颂苦难”
- 感觉经济正往崩溃的方向发展
- [亚洲] 高级ソープへようこそ すみれ美香[25P]
- [BBC 2024-10-23]特朗普身边有了世界首富站台 马斯
- [欧美] 一看战斗力就强 [26P]
- [欧美] Nasita Sefoa[22P]
- [闲聊]当全国地铁公司都在亏钱,爱免费的福州地铁居然
- 中国目前的失业大潮和1990年的不一样..
- 女上时,你的女伴能扭动到几级呢?[19P]
- [写真] 动漫风 [21P]
- 放浪不羁 [21P]
- [写真] 张贺玉翘臀杨柳腰风情写真[30P]
- 尹锡悦政府取消戒严令
- 震惊!西湖一主播穿日式木屐撑日式花纸伞直播,被众人围
- 南充0817:越发自己淫妻癖越来越重了,且关于淫妻的想法
- [亚洲] 人间胸器YuuSakura樱花悠OnlyFans福利照[24P
- [亚洲] 白莉爱吃巧克力雷电将军[59P]
- 小菜小屋的小姐姐一览(20250122)Y酱酱酱/Enthus1asmm/
- 老婆看到他同事居然害羞
- 10月24日,星期四简报,每天60秒知天下
- 中俄高层会晤同时莫斯科陷入史上最大无人机袭击
- 情感问题求助
- [水果派解说]一派青山景色收,丈夫田地后人收-SSIS-54
- 网上传 广西“大老虎”家中藏大量现金和金砖
- [亚洲] 身材修长的极品妹子[58P]
- [亚洲] 痴女思怨 [26P]
- 溪.95年,171cm.64kg,D.cup,臀围117cm,已婚,未育老公不知
- 【一夜精品】❇️9月第十季 [女主播直播输了惩罚 拖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