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养老保险的真正问题在哪里?

| 人围观 |

我本英雄2025-09-05 17:40:27

前段时间,最高法院关于社会保险出台了一则解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劳动者单方承诺不缴纳的,均属无效。劳动者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不出意外地,在微信和抖音这两大社交平台的传播作用下,激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知识分子,村头地尾的农民们也都在议论。

严格意义上社保的内涵其实就是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不包括医疗和生育保险,后二者从2018年起就划归到医保了。而在前三项中,养老保险又是绝对的核心。根据人社部数据:2024全年社保基金收入合计85313亿元,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82019亿元。所以,社保问题的实质就是养老保险问题。那它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导致形成了今天的困境?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的根确实不那么正,它的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在养老保险制度诞生之初,就存在着这样一批人,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交过养老保险,退休之后却能领到养老金,钱从哪里来?——同时代年轻人交的养老保险。在人口和经济双增长的时代,这不是什么问题,毕竟年轻人多、老年人少,能养活得起。全国养老保险累计87226亿元的结余就是这么来的,2024年当年也还有9041亿元的结余。

可是,如果人口增长不再,老龄化率越来越高,那会是什么情况?这是当下的现状,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的趋势。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那么若干年后,这套制度的运转会面临巨大的压力,每年将不再有结余,而是亏空,只能拿过去的盈余去弥补。

不过,“现收现付制”既是一杯毒药,但它同时也是一杯解药,如果不采取“现收现付制”,那怎么解决历史环境下的养老问题呢?如果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要在30甚至40多年后才能开始领取,那他还有动力交吗?这项政策能推得动吗?

无论公平与否,“现收现付制”已成定局,改进的空间不大,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也是这个模式。比“现收现付制”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不同人群之间待遇差距过大。



其一是体制内外的差距

直到2024年全面并轨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长期遵循着“双轨制”原则,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在养老金缴费方式、待遇计算规则及资金来源上执行着双重制度。

在这之前,机关事业单位等体制内人员在并轨前无需个人缴费,养老金支付纳入财政预算;企业职工则需按工资比例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养老保险,养老金来源于社保基金。

而到了退休后,体制内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往往能达到退休前工资的80%至90%,这一水平甚至超越了多数年轻人的薪资标准;而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则与自己年轻时的缴费年限和金额相关。



其二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

根据人社部今年4月29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安排》,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全国最低标准再次提高20元,达到每人每月143元。而这才是从2020年到现在一共提高了7次标准之后的水平。

农村地区老人月均养老金仅100-200元,而部分城市居民则可领取上千元,退休职工数额更高。不少人现在作为城市的打工牛马,每月交千元以上的养老保险,而假如父母是农民,那真不好意思,他们每月养老金真是寥寥无几。于是就出现了农村年轻人进城工作交社保,而实际上为城镇老人养老的现象。所以现在一些年轻人就认为,我现在缴这么多社保,父母却只领那么一点,那还不如直接把钱转给父母……话糙理不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