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榴榴无忌

中国银行业坏帐3.5万亿元 专家析系统危机

| 人围观 |

冲田总司2025-11-25 17:36:58

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企稳至1.42%,但不良贷款余额升至3.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不良率达1.52%。在息差收窄与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非显性风险正在累积。其中,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中小银行高风险敞口是主要构成因素。

专家揭示,中国银行业正面临“收益端收缩、风险端承压”困局,一旦多点爆发,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息差企稳难掩隐忧 坏帐攀升拉响警报

中国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环比保持稳定,终结此前持续收窄态势。

银行净息差是指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与其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息差越大,银行越赚钱。

然而,资产质量指标呈现恶化趋势。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5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2%,较上季末微升0.03个百分点。

分机构类型来看,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上升0.08、0.05、0.08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指潜在风险较高的贷款)占比升至2.20%,环比上升0.0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降至207.15%,较上半年末下降4.82个百分点。

息差无法覆盖坏帐风险 银行陷入经营困境

中国问题专家王赫在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净息差1.42%已接近历史低点和经营极限,而不良贷款率达到1.52%。他指出:“息差已无法覆盖坏帐率,银行所有经营都处在高度风险状态。”

王赫进一步表示,中国六大国有银行的财务报表与真实经营状况存在差距,“六大行的经营现金流其实都已经趋于枯竭,今年上半年已出现负数”。他认为,银行对取款进行严格审查的普遍现象,表明现金流紧张。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教授孙国祥告诉大纪元,中国银行体系正同时承受三重压力:一是贷款收益被压缩导致盈利能力减弱;二是资产质量边际恶化,房地产与小微贷款风险累积;三是地方政府与中小银行风险暴露,中小银行对地方平台及房地产的贷款敞口偏高。

孙国祥总结道:“中国银行体系正遭遇收益下降、风险上升的双重挤压,资本补充与风险消化能力都受到考验。”

贷款利率触及底线 利润空间压缩至极限

根据《第一财经》援引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较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样为3.1%,较上年同期低约8个基点。

兴业研究分析称,银行贷款的经营成本主要包括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管理成本。如果贷款利率不能覆盖上述成本,银行新发放贷款将造成亏损,并对资本金形成侵蚀。

当前贷款利率已触碰底线,这一局面由三重因素构筑:存款成本下降速度相对加快、个人贷款不良率持续上升、管理成本维持历史较低水平。

兴业研究测算显示,2024年12月房贷利率降至3.09%,与经营成本出现倒挂,随后央行加强房贷利率定价监管;2025年9月个人住房贷款和企业贷款利率分别为3.06%和3.14%,仅略高于对应经营成本线。

银行业结构分化态势持续加剧。三季度末,国有大行资产总额同比增速10.0%,明显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是股份行4.7%增速的两倍多;国有大行资产占比达43.9%,较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股份行及中小银行市场份额持续下降。

房地产、地方债、中小银行风险链条交织

基于上述数据,王赫分析了银行业风险的三大核心领域及其关联性。他指出,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和地方债务三者相互贯穿:“过去大量资金都投在房地产上,银行给了大量贷款。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使这些以房地产为标的资金链条变得非常危险。”

关于地方融资平台与银行的风险传导,王赫表示:“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的债券由地方银行、中小银行和国有银行购买。如果平台还不了帐,不光自己要垮台,还要把买债的银行机构全部拖进来,形成连锁反应。”

王赫指出,中央仅承认14万亿地方隐性债务,但实际债务规模至少在50万~60万亿以上,“剩下的几十万亿中央不承认,地方根本扛不了”。

针对中小银行整合举措,王赫认为单纯合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表示,化债的关键在于金融机构能否良性经营、健康循环,若中小银行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整合措施将难以奏效。

孙国祥则从机制层面分析了风险传导的连锁效应。他指出,地方政府财政恶化特别是土地收入崩塌,会使融资平台偿债能力下降,“平台公司一旦出现违约或大规模展期,银行端资产质量就会恶化,进而促使银行收缩信贷,影响实体经济与企业投资”。这种“地方财政—平台债务—银行资产—信贷收缩”的循环容易形成反复强化效应。

显隐风险叠加 系统性危机隐患加剧

孙国祥将当前风险划分为显性与非显性两类。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与中小银行高敞口属于非显性风险,其规模大且信息不透明,一旦暴露会突然放大市场恐慌;银行盈利下滑与不良资产上升则是显性风险,已可从财报与官方数据中观察到拐点。

孙国祥表示:“两类风险相互叠加,使银行更难吸收坏帐,地方财政又更依赖借新还旧,形成负向循环。”他强调,非显性风险提供爆点,显性风险提供引爆条件,两者共同决定金融脆弱性高度。

王赫对系统性风险爆发的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自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防范金融风险以来,当局“只能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没有说已经把金融风险排除掉”,实际上是“尽量掩盖住,把它往后推”。

关于风险爆发的时点,王赫认为关键在于是否出现多点同步爆发,“如果各地都爆发类似情况,同时聚连起来,风险就会迅速蔓延,政府就压不住”。他以2022年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取款事件为例,“这个问题并没有发生连锁反应,是有了苗头后迅速把表面隐患强行压下去”。

王赫警告:“如果全国很多地方同时都爆发类似问题,当局应接不暇,这时候就等于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关键风险期。尽管监管部门持续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但在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恶化和隐性债务高企的多重压力下,系统性风险隐患仍在累积。专家呼吁加强信息透明度和风险监测,以防范危机爆发。